中國僑網(wǎng)消息:美國《僑報》11月3日刊發(fā)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教育部要求公派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學成后回國服務兩年,如不遵守協(xié)議,則須償還所有資助費用,并支付30%的違約金,出臺這一政策根本原因出在留學生的價值觀上,很多人把個人發(fā)展看得比對國家的責任重要,中國留學生須重新厘清個人奮斗。原文摘錄如下:
中國教育部近日印發(fā)《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管理規(guī)定(試行)》,要求公派出國的留學研究生學成后回國服務兩年,如不遵守協(xié)議,則須償還所有資助費用,并支付30%的違約金。
這讓人感到尷尬。單從市場交易的角度來看,政府與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事契約關系, 公派留學生既然接受了政府資助,就有義務在學成之后回國服務,這個道理說得通。但這個道理被教育部如此鄭重其事地寫進文件,并輔之以嚴厲的罰則,是否表明當局小瞧了留學生呢?
筆者希望是這樣。但遺憾的是,事實剛好相反, 教育部此舉是出于無奈。統(tǒng)計顯示,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2006年底,中國的出國留學總?cè)藬?shù)達106萬,而歸國者只有27.5萬。不歸國的人中,自然有不少是公派。
留學生們每談及此問題,通常會習慣性地歸咎于中國國內(nèi)條件不好,政策不夠優(yōu)惠。的確,在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各方面趕上西方之前,國內(nèi)的“條件”是不算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國內(nèi)的條件還不夠好,才更需要學業(yè)有成的精英們回國一起努力。
依筆者看,根本原因出在留學生的價值觀上,很多人把個人發(fā)展看得比對國家的責任重要。這種價值取向意味著, 中國人節(jié)衣縮食,耗費大量教育資源培育出的人才,最后竟像熟透了的蘋果,自動落入發(fā)達國家囊中――中國社科院不久前發(fā)表的《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說,中國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
長遠來看,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中國和發(fā)達國家間會出現(xiàn)“馬太效應”:發(fā)達國家因為富裕而吸引更多人才, 就越來越發(fā)達;而中國則長期處于“失血”狀態(tài)。
中國大眾篤信一個被亞當?斯密描述過的“定律”:每個人只須為自己謀利,便會使整個社會受益。因此,當一個國家的民眾越是為個人利益奮斗, 這個國家便會發(fā)展得越好。但精英們無所顧忌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結(jié)果, 很可能是國家利益最小化。
以此新規(guī)定為例,教育部如果到海外對違約學生一一起訴,成本就足以使訴訟變得毫無意義。反過來, 若多數(shù)留學生能像先輩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歸國, 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或許中國到了一個需要從總體上反思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候了。個人奮斗是重要的, 否則社會沒有活力,民族難以振興,但個人奮斗須處于愛國主義價值觀之下,精英們首先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單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民族復興恐有百害而無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