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課堂的差別看中西教育理念
2010年8月1日,作為當?shù)鼐哂杏绊懥Φ闹髁髅襟w《波士頓環(huán)球時報》對麻省大學下設(shè)的雙錄取學院,麻省國際學院進行了報道。其中對于麻省國際學院課堂場景的描寫,讓我們對于美國的真實教學課堂有了粗略一瞥:
Maggie Huang and a handful of other Chinese student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ternational Academy in Marlborough furrowed their brows and gazed quizzically at the whiteboard。
“There once was a girl named Maggie,”English teacher Sarah Barnicle said, reading aloud what she had written on the board as the opening of a limerick. She wanted someone to provide the second line. “What rhymes with Maggie? Baggy?”
“Stinky” a student exclaimed。
“What’s that?”asked another student。
“A bad smell,”a third answered. The class burst out laughing, delighted at the wordplay。
黃同學和班上十來個其他在麻省國際學院的中國學生凝目注視著白板,滿臉疑惑:
“從前有個姑娘叫麥秸”,英語老師薩拉芭妮可大聲讀出她剛在白板上寫出的五行打油詩首句。她希望學生來寫說第二句“什么跟 “麥秸” 押韻?百吉?”
“斯汀奇”有個學生喊道。
“那是什么意思?”有學生問。
“餿味,”另一個學生答道,課堂上一片哄笑,文字游戲讓大家興奮不已。(摘自Boston Globe)
這就是美國課堂真實的教學場景。老師希望學生完全融入課堂教學,與教師、同學充分交流、互動。學生不需要舉手,就可以發(fā)言。每個學生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對是錯,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最首要的。課堂的氣氛輕松,幽默,活躍。相比,中國普遍的教學課堂并不是這樣的。學生更多的是正襟危坐,認真聽講,記筆記。課堂的氣氛也是嚴肅認真的。很多剛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就很不習慣這樣的課堂。
“I gave them a question and they all sat there,” said Niesz, recalling one of her first days at the school. “I said,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s?’ and they said, ‘Do we have permission to speak?’ After two weeks, they were fully American.”
“我提了個問題,他們都坐在那兒沒有反應(yīng),”尼茲老師回憶起她第一天來上課的情景說,“我問:你們明白詞義嗎?他們說:老師允許我們講話嗎?但是兩周后,他們就像美國學生在課堂上那樣隨意了?!?摘自Boston Globe)
的確是這樣的。除了課堂氣氛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一樣外,中美兩國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有很大差別。中國老師更多的是教授學生知識。我們對于老師的評定也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和“學高為師” 等等這樣的字眼??梢娫谥袊逃?,知識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國老師希望教給學生的如何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非知識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學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國的課堂,老師以教授知識為主,學生需要更多的是對知識的記憶和應(yīng)用。因此,就出現(xiàn)了老師不斷地講解,書寫,學生一篇一篇的記筆記的普遍現(xiàn)象。然而,在美國課堂上,老師是引導(dǎo)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是以學生或?qū)W習者為主導(dǎo)的課堂(Student-oriented or Learner-oriented Class)。老師并不是課堂上講話最多的人,老師只是提供話題和引導(dǎo)討論的人。學生是課堂上發(fā)言和參與討論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很多剛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也是比較困難的。
去年,入讀麻省大學雙錄取的中國學生到達美國兩周內(nèi),有很多學生就提出一開始他們很難適應(yīng)美國老師的教學方式。首先,學生覺得課堂上不再需要大篇幅的記筆,似乎沒有了在中國課堂上那樣一節(jié)課下來筆記記了好幾篇,滿載而歸的感覺。其次,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參與討論,很多學生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不敢開口。另有一些學生,即使想發(fā)言,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課堂上聽講,而不是講給別人聽。在課堂上,他們不會思考,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直接說:“老師這不是英語差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是用中文提的,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種現(xiàn)象,在留美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
教學方式的不同,另一個方面體現(xiàn)在作業(yè)上。中國學生習慣了老師布置大量的作業(yè),要記的,要背的,和做不完的練習題。但是,中國留學生到達美國后,發(fā)現(xiàn)老師竟然沒有布置的作業(yè)也非常不同。 老師可能說下節(jié)課我們將要討論某個話題,讓大家準備一下。有些學生以為這不是什么作業(yè),或者是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就不做任何準備。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下一節(jié)課,老師真的就會討論這個話題,帶著空空腦袋來的學生就根本沒法上課了。還有些時候,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就某一事物做一個研究。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這個還算是一個比較具體的作業(yè)。但是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這個作業(yè),學生們也很不習慣。因為,在中國的課堂上,老師很少告訴學生如何去做研究。
教學方式的不同導(dǎo)致了老師或者學校對于學生評價的不同。一個中國老師眼里并不怎么優(yōu)秀的學生,到了美國,反而是非常出色的學生。相反,一個中國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在美國老師的評價系統(tǒng)中,反而不是那么優(yōu)秀了。因為,中國老師看重的是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美國老師看重的是一個學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觀點。
所有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兩國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國教育理念中,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就講要“行萬里路,破萬卷書”。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美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去問任何一個美國教育者,他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評性思維。麻省國際學院的院長,布蘭達 芬博士,一個從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擔任過高中老師,校長,大學校長的教育家,在多次與筆者的交流中講到:美國教育從學生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到大學畢業(yè),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中國的留美學生剛到美國,一般很難適應(yīng)這種美式教育和教學方法。許多中國學生剛到美國大學后覺得學習很吃力,語言的障礙,課堂教學方式的不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不同,評價也不同,再加上陌生的校園,陌生的同學,陌生的環(huán)境。讓學生們不知所措。有的學生甚至在剛開始的一個星期連上課的教室都找不到。更不要說,如何策略的選課,如何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這也是為什么,麻省大學為學生特設(shè)了雙錄取學院,麻省國際學院。在麻省國際學院,語言教學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yīng)美國大學課堂,適應(yīng)美國教育方式方法。提供給學生一個從中國課堂到美國課堂的順利過渡和轉(zhuǎn)型。
More important than English, however, is instilling Chinese students with an American-style approach to education, said Amy Niesz, an English instructor at the academy. American classrooms stress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然而,比英語語言教學更重要的是,逐步培養(yǎng)中國學習慣美式教育方法,麻省國際學院的教師艾米 尼茲說。美國課堂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與批判性思維。(摘自Boston Globe)
當然,中美兩國的教育,從目的,理念,到方法不能說孰優(yōu)孰劣,只能說是各有偏重。因此,培養(yǎng)出的人才也就某些方面更具優(yōu)勢。在倡導(dǎo)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今天,具有良好的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中國學生,如果能夠有機會接受美國教育,能夠在中國學生所欠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評性思維方面得以彌補,將會成為吸納了中美教育優(yōu)勢的人才。相信一定會為未來世界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