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一:申請人數逐年增加,學校錄取辦公室漸趨混亂
雖然現在結果只出來一部分,但從各方面匯總過來的消息表明:這一年對各路人馬而言,都是一個很艱難的年份。因為我的一個學生申請兩校的狀態(tài)始終顯示缺失學校成績單,因此她們和這兩個學校也就變得熱絡了。從電話中了解到,康奈爾大學的申請數超過25000人,比07年增長15%以上;而杜克大學接受到的申請總量達到19000人,比去年也增長15%左右。另外一個學生告訴我的消息更是可笑:他電話Williams問為什么快一個半月了他什么消息也沒得到,結果被對方告知:"This year we received ridiculously great number of applications..."我當時一直在回味這個ridiculously great number of到底是個什么概念,不過聽上去把那個學生嚇壞了。我安慰他道:這些小小的liberal arts college沒見過市面……讓他們到春運期間的廣州火車站來看看他們就不會濫用這個ridiculous這個詞了。
所以,巨大的申請數量,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挑戰(zhàn),更是對學校錄取工作人員的挑戰(zhàn)。想象一下:20000個人的申請,每個人的申請包含十多個不同部分(有些還是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的),什么pamphlets, school report, counselor’s recommendation,honor''s certificate, bank certificate, ISFAA表格, teachers'' evaluation, application forms, school supplements, TOEFL score report, SAT report, writing sample, mid-year report....而且,更為麻煩的是,即使是一個人的申請材料,可能從四面八方寄過來:可能從ETS,也可能從College board,也可能從你學校的老師,當然也包括你自己。有些信可能是把你的姓寫在前面,有些可能正好相反。你要注意:美國人根本沒有概念哪些字可能是姓,哪些可能是名。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麻煩。我能想象這個巨大的工作量。所以,我們不難理解,Colby College的老Dory抱怨說這沒完沒了的申請材料比緬因州的雪還讓人討厭。
因要點一闡述之原因,中國申請者越來越愿意自費留學,以提高錄取的可能性。以前很多人看不上的州立大學現在都有很多成績相當優(yōu)秀的學生愿意自費就讀。這也使得美國大學的錄取門檻水漲船高。例如,以往如果不申請獎學金,一些大學如Cornell大學,密歇根大學和賓州州立大學還是比較容易進的。而今年他們顯然調高了調子,在提前錄取輪次大開殺戒,鋸掉了N多急著跑過去交學費的學生。就算是一向發(fā)放獎學金慷慨的文理學院,今年也是精明了起來。全獎的數量大幅降低,一萬多美元的安慰獎越來越多。
事實上,在中國邁向中等發(fā)達國家之際,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傾向于把孩子送往美國大學,今后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本科的獎學金僧多粥少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最終的結果會有些類似美國名校商學院的錄?。簩τ谏暾堈叨?,你能獲得一個錄取的席位已算不錯,獎學金只能是一個奢望。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升值,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比較容易地承擔20萬美元的費用。
很多搞教育政策研究的學者都認為美國大學的錄取制度比較科學。我以前也持同樣的態(tài)度,但做了多年的升學顧問后,我逐漸改變了這個看法。應該說美國大學的錄取制度,相對中國這種維分數論而言比較科學,但未必公平。最大的原因是美國大學的錄取過程摻雜了很多人的因素。例如這篇申請短文寫得如何這樣的問題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的心態(tài)和處境下,判斷也可能截然不同。這就是申請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
2007年對于美國而言顯然不是一個好年景,房貸次級債危機深刻地刺傷了美國的經濟,也讓不少人失去了家園,包括一些招生官。加上申請人數的持續(xù)增加,以及漫長的寒冬,使得2007年美國的很多大學的招生過程充滿了反常,錄取的隨機性很大。例如,我親自操作的兩個學生A和B,同時申請學校S的提前錄取,無論從學業(yè)成績,課外活動還是申請文書的質量開看,都是A比B明顯要強。而最后的結構卻是A被拒絕,而B被錄取。也許有人要拿出學生和學校的FIT來說事??晌医涍^仔細研究,也沒有發(fā)現B比A更適合學校S。更讓我不解的是,這樣的例子還很常見。
錄取的隨機性還表現在美國的一些大學不負責任地調整錄取計劃。例如,Smith College在2007年在第一輪早期錄取中沒有錄取一個學生,并且全部拒絕。在第二輪提前錄取中卻錄取了四個中國大陸的學生。難道第一輪的學生的質量和第二輪的學生真的差別那么大嗎?同樣的情況發(fā)生在Middlebury College。該校第一輪提前錄取錄取了不少人,第二輪卻空空如也。我就有一個學生申請了Smith的第一輪ED,被據,結果又申請了Middlebury的第二輪,結果又不幸被延期。
如何應對?其實能做的真的不多,無非是只能讓學生申請更多的學校,讓申請的學校在排名、地理位置、文化等各個方面盡可能分散。其目的無非是讓自己的申請東邊不響西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