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nèi)是學文的,可到了德國偏要逞能學工科,這麻煩就來了。我對計算機這玩意兒沒靈感,死記硬背也不是辦法,一開始的時候聽教授講課就像聽天書,什么也聽不懂。要不是我的數(shù)學還不算太笨,這點兒有限的自信心肯定被打擊沒了。
我第一次考試,就沒有通過線性代數(shù)。這門考試一向是計算機系學生的“殺手”,通過率從來不會高于50%。我們這一屆尤其難,全系的通過率是20%,我自然不是那20%的高材生。頭昏腦漲地復(fù)習了一個月,才過了補考。
對我而言,最難過的關(guān)是論文答辯。那時我們德語水平剛剛可以應(yīng)付日常會話,學術(shù)上的那些拗口艱深的詞匯看都看不懂,別提用嘴巴去講這些詞了。但每個學生在本科的階段必須寫一篇6頁以上的論文,配上幻燈片,并在課堂上加以講解,還要回答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這一關(guān)不過,想要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門都沒有。
我抱著十幾本專業(yè)書啃了一個多月,才寫出了一篇論文。帶我做論文的博士研究生看了我的文章之后大搖其頭,說我詞不達意,他看不懂。此時距離我的小論文答辯只有三天。那三天我只睡了四五個小時,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我那篇《ALiCE系統(tǒng)安全》。
我迷迷糊糊地上了講臺,竟然忘記了緊張,也忘記了害怕。講解論文的過程中,我語法錯誤頻頻,但基本沒有停頓,甚至記住了那些二三十個字母組成的單詞,這讓我自己也驚訝無比。也許是那些大部頭的書起了作用,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我居然毫不遲疑地答了出來。在那一刻,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終于可以流利地運用德語,終于不再把IT知識僅僅當作考試的工具,終于讀懂了困難,戰(zhàn)勝了自己。